9月26日,西安市委宣傳部組織中心和省、市級媒體,深化經開區和閻良區(航空基地)進行採訪。一幅由科技創新驅動產業升級、以產業升級引領外貿轉型的生動畫卷,正在古城西安加速鋪展……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西安制作業企業積極擁抱科技變革,一方面深耕中心技術,推動產品向智能化、綠色化、高端化邁進﹔另一方面,將服務嵌入產業鏈全過程,通過車聯網、遠程運維、個性化定制等創新形式,不斷提高附加值,成功地在剧烈的國際競爭中開辟了新航道,實現了從“走出去”到“走進去”的深入轉變,為西安、陝西甚至中國外向型經濟高質量發展打造了演示樣板,探究出可行路徑。
近年來,西安市加速構建“6+5+6+1”現代化產業體系。特別是上一年以來,西安市積極創新產業發展办法,以企業為中心,以方针為牽引,集合“小切断”精准發力,推動產業能級躍升。
2024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值9692.78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5%,增速比全國高0.7個百分點,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排第6位,成功獲批國家制作業新式技術改造和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
本年前8個月,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结產值6574.56億元,增加值增長9.8%,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排第3位﹔完结工業投資710.26億元,增長32.4%,增速預計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排第1位。
在汽車產業方面,西安市以陝汽、比亞迪、西安吉祥等主干企業為龍頭,构成了以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天然氣汽車及發動機、變速箱、車橋、動力電池等汽車零部件為中心的汽車產業集群。本年前8個月,完结產值1568.62億元,增長21.3%。
在重點產業鏈群建設方面,西安市圍繞商用車、大飛機、乘用車、光伏、輸配電裝備等產業鏈,推動“鏈主”帶動配套企業協同發展,现在已圍繞大飛機、商用車、光伏、半導體及光子、动力(油氣)、輸配電、乘用車與智能網聯汽車、新资料等產業鏈,印發才能提高實施计划,拟定牽引性目標、撬動性任務和針對性方针,推動重點產業鏈群能級提高。
本年前7個月,全市56家規模以上工業乘用車與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群企業實現產值1323.78億元,同比增長33.1%,拉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長6.4個百分點﹔67家規模以上工業商用車產業鏈群企業實現產值503.93億元,同比增長5.9%,拉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長0.5個百分點。(記者 康喬娜)
现在,西安航空產業正憑借“鏈主”引領與全鏈協同的雙向賦能,展現出磅礡氣勢。從關鍵鍛件的極限制作,到整機總裝的系統集成,再到前沿技術的創新研發,本乡“航空力气”以點上打破帶動全鏈升級,圍繞研發設計、人机一体化智能体系、總裝集成等“十位一體”優勢賦能,构成“龍頭引領、集群發展、創新驅動”的產業生態。
本年3月,西安市拟定出台《大飛機配套才能建設三年行動计划》,圍繞支撑本地企業擴能增產、吸引外地企業補鏈強鏈、推進中心技術攻關打破等4個方面精准施策,全力打造全國大飛機產業中心承載區。力爭到2027年,全市航空工業總產值達到1500億元,其间,大飛機配套產業產值打破250億元,國產化代替率超過60%,构成大飛機總裝集成才能,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飛機產業集群。
記者了解到,經過多年布局建設,西安航空產業已构成以閻良區(航空基地)為中心板塊,輻射西安全域、帶動全省的集群化發展格式,構建了集飛機設計研發、整機生產制作、關鍵零部件研发、航空新资料加工與成型、試驗試飛、產品援助、綜合保证及教育培訓於一體的航空產業體系和國內最為完好的航空產業鏈條。
现在,西安集聚了西飛、西航發等18家龍頭企業,35家航空科研及相關院所,160余家規模以上航空制作業企業以及1500余家航空配套企業,多項中心技術全國領先,產業鏈覆蓋設計研發、中心部件、總裝集成、維修服務等關鍵環節。本年前8個月,航空產業配套產值打破75億元,同比增長超過30%,呈現出加速集聚、提質增效的杰出態勢。
在自主可控與智能化轉型的雙重驅動下,西安正朝著建設国际級航空先進制作集群的目標穩步邁進。(記者 李欣怡)
9月26日上午,陝西建設機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陝建機股份”)迎來了幾位特别的客人——南非调查客商。在參觀完瀝青攤鋪機生產線后,南非客商RAYAN表明:“陝建機股份的攤鋪機十分契合南非的路途機械市場,工藝部件設計精巧且穩定性強。接下來,我們會和陝建機股份進行商務談判,謀求协作。”
作為陝西煤業化工集團旗下的裝備制作企業,陝建機股份通過持續創新瀝青攤鋪機、新动力礦用防爆膠輪車和服務型裝備等中心產品,本年出口額已佔制作板塊的近60%,為“西安制作”走向国际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陝建機股份的展區內,不同型號的攤鋪機整齊摆放,從基礎款到高端智能款,展現了公司30多年的技術積澱。
“我們的攤鋪機參與了國內約70%的高速公路建設,现在已走出國門,遠銷至中亞、歐洲、非洲等地區。”產品研究所副所長趙力銘骄傲地介紹道。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陝建機股份的攤鋪機最大攤鋪寬度可達12米,攤鋪厚度最大為400毫米。趙力銘特別強調:“我們在3米范圍內平整度誤差可操控在2毫米以內,這是國際領先的技術水平。”
作為瀝青混凝土攤鋪機國家標准的主編單位,陝建機股份在2021年負責了GB/T 16277-2001標准的主修訂作业。這意味著,公司不僅在產品制作方面領先,同時也内行業標准拟定上擁有話語權,實現了從“西安制作”到“中國標准”的跨过。
現代制作服務是一種以信息技術交融與資源協同為中心的服務型制作形式。陝建機股份在服務型裝備方面的創新同樣有目共睹——公司推出的“豪華版”塔吊司機室,解決了塔吊司機長期以來的作業痛點。
“塔吊司機在空中作業,爬上爬下一個來回需求40多分鐘,十分不容易。平時為了減少上廁所的頻率,會盡量少喝水、少吃東西。”陝建機股份副總經理范勖成介紹道,“我們以人為本,為塔吊司機室配備了可降解衛生間處理設備和車載冰箱,讓司機不必擔心內急。”
范勖成告訴記者:“對於瀝青攤鋪機,我們開發了智能化操作屏幕,不僅使操作更快捷,并且能够运用平板電腦進行遠程操作。比方,在特别環境地道裡施工時,煙塵大會對人體產生影響,运用遠程操作,能够尽可能的避免對人體的损害。”
范勖成介紹道:“用戶的需求是在減少人工的基礎上,還能將設備功能最大化發揮。因而,我們開發智能化無人操作攤鋪機,這是现在的市場趨勢。”
在海外市場布局中,陝建機股份堅持以東南亞屬地子公司、新疆龐源再制作基地為橋頭堡,以東南亞、中亞市場為中心,逐渐輻射其他共建“一帶一路”國家。
范勖成表明:“我們設立了中亞辦事處、中東辦事處、東南亞各分(子)公司以及歐洲辦事處。公司凭借西安市政府和經開區的支撑,运用中歐班列(西安)進行運輸,有用打破了內陸企業出口的物流瓶頸。”
到现在,陝建機股份已達成2024-2025年海外意向訂單150台,簽訂攤鋪機協議訂單124台,全年發貨38台。公司开始與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國家的客戶達成塔機出口协作意向。通過海外子公司經營布局,公司助推新機及再制作設備在東南亞市場實現階段性打破,全年出口塔機及施工電梯19台。
在全球化浪潮中,陝建機股份將繼續依托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升級和外貿升級,向国际展现中國裝備制作業的硬實力。這家有著70年歷史的老牌制作業企業正煥發新的生機,向国际講述著“中國智造”的精彩故事。(記者 康喬娜)
在陝西汽車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陝汽”)總裝廠,流水線上每6分鐘就有一輛重卡下線,這些車輛將從西安出發,駛向全球150多個國家的建設工地。
现在,中國每出口5輛重卡就有1輛來自陝汽。陝西重型汽車進出口有限公司海外品牌經理回翔表明:“預計到9月底,我們的出口量將達到近4萬輛,實現銷售收入115億元以上。”
記者走訪陝汽總裝廠時,看到的是一幅現代化的震慑畫面——這座現代化工業制作車間猶如一個“鋼鐵森林”,475米長的生產線宛如一條“鋼鐵巨龍”,曾是亞洲最長的生產線之一。每條生產線設有34道裝配工位,自動化機械臂精准裝配著零部件,作业人員在各自的工位上有序繁忙,日產峰值達到450輛。
在沙特阿拉伯和菲律賓,陝汽實現了銷量破千﹔在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阿爾及利亞,陝汽的市場佔有率位居榜首,成為當地深受信賴的重卡“榜首品牌”。
哈薩克斯坦小伙安凱的親歷,正是陝汽國際化之路的一個縮影。2013年,安凱來到西安留學。在一次展會上擔任翻譯時,他與陝汽結緣並入職至今。现在,作為駐阿拉木圖的銷售代表,他已成為連接兩地的商業文明橋梁。
“现在,我們在海外擁有200多家一級經銷商,500多家服務站,根本實現了對出口國家的全覆蓋。”回翔說。陝汽不僅在海外市場銷售產品,還在17個國家建立了本地化生產基地。
回翔介紹道:“我們的X系列高端產品本年銷量已超過1萬輛,佔總銷量的30%以上。”
據了解,陝汽旗艦產品X6000已出口到26個國家,包含澳大利亞、馬來西亞和南非等市場。陝汽的新动力產品已擴展到20多款,出口至英國、荷蘭、摩洛哥等16個國家。
記者了解到,陝汽推广“一國一車”战略——根據當地市場客戶的個性化需求,從產品、服務、配件、智能網聯等方面,“量身打造”車輛整體解決计划。2023年,陝汽針對海外市場累計實施新產品開發項目182項,完结7款偏置碼頭車導入。
现在,陝汽的偏置碼頭車已在韓國、土耳其、新加坡等地的國際大型港口投用,與國際知名品牌同台競技。
在陝汽天行健車聯網大數據渠道,屏幕上跳動的數字實時勾勒出一張覆蓋全球的“移動地圖”。渠道累計接入車輛已打破120萬台。
“這輛行駛在吉林的車,累計裡程已達173萬公裡。”作业人員指著屏幕介紹道,渠道能實時剖析駕駛員行為,對急加速、急減速等操作發出提示,幫助車隊均匀下降油耗約5%。2025年,天行健系統實現了全面升級。陝汽天行健車聯網產品部副部長王召立介紹道:“我們提高了海外地圖和時區的兼容性,新增多種語言版别,现在共支撑5種語言版别。”
創新,在陝汽不是一句口號,而是真金白銀的投入與扎根基層的文明。不久前,陝汽拿出1015萬元重獎創新效果,在公司內部引發了巨大反響。现在,陝汽已构成“技術創新頂天登时、小微創新鋪天蓋地”的杰出局势。
陝汽量体裁衣發展新質生產力,加速傳統產線轉型升級。公司圍繞整車制作的加工、裝配、物流等環節,全流程識別綠色制作提質增效改进點,36個工藝改进項目實施落地。來自一線員工的創新發揮著及其重要的效果,例如,通過駕駛室小型弧焊站焊接工藝改進,原來5種零件焊接加工需求5名員工操作,改進后僅需2名員工操作。(記者 康喬娜)
記者走進西安三角防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三角防務”)的現代化車間裡,聽不到傳統重工業鍛壓機床的震耳轟鳴,也聞不到冲鼻的化學藥劑氣味。取而代之的,是幾台AGV小車沿著設計路線悄無聲息地络绎,將板材、零部件等送到固定區域,便於機器精准作業。
在三角防務的智能化車間裡,一塊長近6米的鋁合金板材正在經歷一場蛻變,它即將成為國產大飛機的“皮膚”——蒙皮。與傳統化學浴中的腐蝕加工不同,现在,它在一台雙五軸鏡像銑設備上,隨著刀具精准舞動,逐漸顯显露巨细不一的復雜洼陷結構。
飛機蒙皮,其加工精度直接關系到飛機的氣動功能、結構強度與安全性,一架客機大约需求一百多張不同曲度、形狀的蒙皮。過去,航空制作業遍及採用“化學銑”工藝對蒙皮進行減薄加工——用強酸逐層腐蝕,运用溶液的腐蝕性“啃”掉剩余部分,不僅精度差、功率低,并且還會帶來污染。
“曾经的化學銑办法,一張蒙皮要反復腐蝕屡次,加工周期長,精度無法保証,就像‘潑墨作畫’,操控難度較大。”三角防務副總經理王海鵬向記者介紹道,“更扎手的是,過程中會產生很多廢液和揮發性有機物,環保壓力巨大。”
在新建成的先進航空零部件智能互聯制作基地,記者看到了亞洲規模最大的8套蒙皮雙五軸鏡像銑設備。蒙皮板材被固定在大型設備上,兩面刀頭鏡像對稱運動,一面切削,一面支撐,實現精准銑削。“現在,我們將加工精度穩定操控在了±0.1毫米!就像給飛機蒙皮做精细雕琢,曾经是‘大刀闊斧’,現在則是‘精雕細琢’。”三角防務一位操作工程師說,數據最有說服力,运用鏡像銑代替傳統化學銑工藝,每加工1000張蒙皮,節電約10萬千瓦時,減排重金屬及酸鹼污染物約660噸,實現零排放。
精度提高,帶來的是生產功率的倍增。在蒙皮加工區旁邊,航空精细零件翻板銑生產線同樣有目共睹。
與傳統臥式加工不同,零件在這裡被側立起來,切削屑自動坠落,有用解決了切削屑整理難題。每台設備配備數百把刀的刀庫,機械臂自動換刀,AGV小車通過設計通道輸送新刀具。
“曾经加工一個零件,需求人工頻繁整理切削屑和換刀,現在一次裝卡可連續加工數天。”在現場,一位工程師介紹道,通過工藝創新,這條生產線的加工功率比较傳統办法提高了驚人的300%。
功率的提高,離不開整個產線的智能化賦能。三角防務正在全力打造“黑燈工廠”樣板。
“地上,我們有智能物流系統和倉儲系統﹔地下,是集約化的動力和通訊系統。”王海鵬邊走邊介紹道,“6台AGV小車、8台工業機器人、2000多個自動化立體庫位……整個系統由數字化操控中心統一調度。從原资料出庫,到機床加工,再到制品入庫,人員隻需完结裝卡,之后整個加工過程無需干預,實現了運輸、加工、檢測、入庫全流程智能化。”
“這種‘黑燈工廠’形式大幅度下降了對人員的依賴。通過數字化、智能化改造,我們將經驗沉澱為算法和數據,實現了規模化精细制作。”王海鵬說。
三角防務的科技創新,不僅體現在“小而精”的蒙皮加工上,更體現在“大而強”的严重裝備打破上。
在與清華大學的產學研协作中,三角防務正在建設1250MN多向模鍛液壓機,打造全球液壓機領域的裡程碑式效果。記者了解到,這台設備具備恆應變速率鍛造等先進操控形式,能够實現對大型復雜構件的多向施力、一次精细成型。對於關鍵大型鍛件,這種操控才能極大地提高了资料运用率、構件功能的一致性和可靠性,有助於解決我國大飛機領域對超大型、高功能整體構件的火急需求。
作為陝西省航空產業鏈的“鏈主”企業,三角防務的視野早已逾越本身工廠的圍牆,助力閻良區(航空基地)成為国际最大的航空鍛壓產業集合區。(記者 李欣怡)
在陝西中科六合航空模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科六合”)的無塵車間裡,記者看到,一顆電源模塊正在被激光打標機刻上型號代碼。這顆模塊僅有一塊硬幣巨细,卻能在-55℃至125℃的極端環境下穩定運行,成為機載雷達、飛控系統的重要組成。
“前期,進口電源模塊有半塊磚頭大,現在我們的產品能做到硬幣巨细,厚度僅5毫米。”展廳內,中科六合副總經理劉卓指著一排排對比樣件向記者介紹。據了解,這家扎根行業領域近20年的企業,專注深耕航空電源模塊的研發與制作,其產品迭代升級之路,成為我國航空機載電源實現自主可控、持續小型化攻堅的生動寫照。
在飛機雷達、無人機飛控甚至衛星通讯設備中,電源模塊雖不顯眼,卻至關重要。它好像飛行器的“心臟”,為各類精细設備持續穩定供能,其體積、分量和可靠性直接關系到整機功能與航程才能。
航空領域對電源的要求極為严苛——需在劇烈溫差、強振動電磁干擾下穩定作业,同時必須極致輕小。
“機載設備每減輕1克分量都具有特殊意義。”劉卓說,“單個電源模塊從傳統的‘磚塊式’縮小至‘芯片級’,若一架飛機應用上千個,累積的減重效應,有助於顯著提高航程或有用載荷。”
在中科六合的SMT全自動生產線上,經過精细印刷、高速貼裝、回流焊接等工序,指甲蓋巨细的電路板上,成千上萬個微型元器材被精准定位﹔在手艺電裝區域,作业人員全神貫注地進行著磁性器材繞制等精細操作……
“我們實現了從設計、原资料到生產的全鏈條自主可控,特別是平行封焊等關鍵工藝的把握,確保了產品在嚴苛環境下的優異氣密性和高可靠性。”中科六合一位技術人員告訴記者。
攻堅不止於“减肥”,更在於“健體”。企業最新推出的800瓦高密度電源模塊,在平等體積下,功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兩倍。這意味著,面對飛控計算機等設備日益增長的功率需求,國產電源模塊供给了更具競爭力的“中國计划”。
“曾經,高端機載電源依賴進口,不僅本钱昂扬,供應鏈也存在風險。”回顧行業發展歷程,劉卓慨叹良多地說,實現關鍵技術的自主可控,從源頭上保证了國家航空裝備的供應鏈安全,這也是中科六合創立之初就肩負的任务。
在研發端,中科六合與西安交通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高校深度协作,組建起數十人的研發團隊,霸占了高頻平面變壓器、同步整流等關鍵技術﹔在供應鏈上,他們成功開拓了60余家國產電子元器材供應商及20余家輔料及耗材供應廠家,累計進行國產化輔料工藝驗証超過4萬小時。公司現有國產設備430多台(套),設備國產化率達到90%以上。
2011年,中科六合從深圳整體遷至西安,正是看中了這裡深沉的航空產業積澱和集群優勢。
“西安集合了主機廠所、頂尖高校,技術需求明確,產學研協同功率極高。”劉卓表明,當地政府供给的精准方针支撑和專業化服務,讓企業能夠心無旁騖地集合技術攻關。
這種杰出的產業生態協同效應,正在西安持續扩大。以閻良區(航空基地)為中心,從強度驗証渠道到數控機床,從標准件到大型結構件,再到前沿新资料研發,集群優勢為大飛機的“安全飞翔”和“精益制作”供给了堅實支撐。
中科六合在電源模塊領域的打破,顯著提高了國產機載系統的配套才能。這家企業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協同發力,一起夯實了國家航空裝備的自主化根基。
“在部分細分領域,我們已從過去的‘追隨者’,實現了與國際先進水平並行,甚至在部分指標上成為‘引領者’。”劉卓骄傲地說。 (記者 李欣怡)
公民日報社概況關於公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协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管理员
该内容暂无评论